上海大学   |  校历   |  邮箱


传道授业语未休,矢志不渝育新人

——访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郑国莘教授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    文章发表日期:2021-1-7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他坚守育人初心,从岗位退休后又再一次回到岗位。这不停的脚步源于心底对学生的爱,更是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似乎忘记了岁月的斗转星移,默默谱写着人生的春华秋实。他就是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郑国莘教授。

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上海通号-卡斯柯-上海大学轨道交通无线通信实验室主任;

中国电子学会微波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任命的信号评标专家;

上海市电子学会理事;

上海市电机协会轨道交通专委会委员;

上海交通电子协会轨道交通专委会委员;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信号专业委员会委员。

近十年来,他承担了包括国家863、国家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项目以及轨道交通委托的项目共25项,发表论文145篇,获得专利14项。2010年至2019年在轨道交通无线通信方面的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两次、二等奖一次。

建立深厚感情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郑国莘付出的是一份心血,收获的是一份充实和沉甸甸的情感。“要说感情的话,确实感情比较深。”他说。从教三十余载,他一直践行着自己的教育初心——爱学生,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

2000年,郑国莘来到上海大学任教。当时的上海大学仍处于发展初期,教学的基础设施并不像现在这么完善。郑国莘回忆道:“当时是连电脑都没有。电脑是学院借给我们用的,是要还的。”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郑国莘却攻坚克难,解决了地铁工程信道检测的难题。后来,通过项目积累以及国家投资,他带领着团队终于建立了完善的、有影响的轨道交通无线通信实验室。对于郑国莘来说,“感情比较深”的不只是每一位上大人,还有这里的每一台设备。

郑国莘教授的实验室设备

 

践行科研使命

有人看到你的沧桑,更多人看到的是你年轻的心。“本来现在我是已经退休了,但是我还是想回到学校。”在郑国莘眼里,科研已经不仅仅是工作,更是他生活的主要内容。刚刚接触到轨道交通领域,郑国莘发现地铁隧道环境下的无线通信对信道检测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整个行业都缺少专门的检测手段。为此,他在实验室坐了三四年的“冷板凳”,专攻测试技术,可是,当他将研究成果带到上海地铁时并没有被立即认可。但是他看准了这一方向并不气馁。恰巧北京北方交通大学正在研发国产的列车控制系统,郑国莘便将其研发的技术应用其中,协助他们顺利完成了国内第一条自主可控的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之后,他继续努力,与上海申通地铁以及卡斯柯信号公司合作大面积推广了该项技术应用。他说:“作为一个学者,如何能够把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程中去,要有思考,要做调研,要做深做细,甚至可能需要四、五年的时间才可能被认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者的责任就是要把国家的需求作为攻关的方向,坚持不懈。

郑国莘教授在中国轨道交通网络信息化创新峰会发言


郑国莘教授与学生在实验室讨论课题

坚守育人初心

三十年的坚守付出,让他桃李满天下。谈到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郑国莘首先强调的就是爱学生。“我们的师生关系特别好,大家都是一个大家庭。怎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呢?最主要的就是信任学生。” 在他眼里,每个学生都是待开发的璞玉。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善于引导鼓励,师生互学,是教师的本分。讲到这里,郑国莘还兴奋地讲到:“前一段时间,我们教师和十几名学生利用列车停运时间试验5G,从晚上9点一直到凌晨5点。整个晚上都在地铁上海大学站做实验,把几百公斤的十多件设备搬下去、搬上来,还要细心测试。学生们都积极投入,竟然像做游戏或体育竞赛,充分体现了兴趣的力量,也体现了责任感与青春活力。”目前,这个项目正在结题。该项目不仅对5G在地铁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基础,还培养锻炼了众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郑国莘教授指导学生课题

国外学生送给郑国莘教授的贺卡

郑国莘喜欢用专业的数学语言为学生解疑答难,也身体力行地示范着“有规有矩才能成就方圆”。他要求学生要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事”学习,不仅要向课本学习,还要向师长学习,向同学学习,向社会学习。除此之外,还要能够坚持,尤其要克服“三分钟热度”这一毛病。除了这些专业能力,郑国莘还指出“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做人。要关心集体,团结同学,乐于奉献。合作和奉献精神是一个学子成长为社会中坚必须要具备的条件。”

 

 

坚持艺术创作

在大多数人眼里,科学与艺术完全是两个迥异的领域。它们仿佛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但在郑国莘看来,科学和艺术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每一面都不能缺。他从小就喜欢书法,后来在书法写作过程中,发现科研工作里面也有艺术的存在。在科学中有艺术,在艺术中也有科学,这两者是相通的。 “书法就像做感性思维体操。通过这个活动,我觉得理性思维的思路更开阔,所以乐此不疲。”在他看来,文学艺术并不是闲来无事的生活点缀,而是一个思想的锻炼,是与理工科学术研究相辅相成的。他的书法作品曾在上海市教师书法竞赛中获奖,参加过中韩日文化人书艺展等展览。2020年,全国人民同心抗疫,郑国莘被医护人员的抗疫精神感动,于是以笔为旗,完成了多幅作品,为积极抗疫传播正能量。

郑国莘教授桌子上的书法工具

郑国莘教授疫情期间的作品

#青年寄语

希望在于青年。特别是现在大变局复杂的形势下,大部分青年人已经通过风云动荡认清了自身的责任所在。我相信年轻一代一定会担负起国家振兴的大任。

记者手记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是采访结束的时候,郑教授说的最后一句话。郑教授的一生都在致力于科研,坚守育人初心。虽然已经退休,但是仍然返回自己的岗位,继续为上大的发展、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是希望的一代,更应该为祖国的未来奋斗终身!

栏目策划:上海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学生记者: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郭艳艳

@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