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   |  校历   |  邮箱


言传身教 精益求精
                            —— 访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田应仲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    文章发表日期:2020-12-15  

饮水思源 情系上大

1994年,田应仲从贵州大学本科毕业,工作几年后重新选择回到校园,继续攻读上海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研究生。2001年,田应仲开始了他在上海大学的研究生生涯。从硕士研究生再到博士研究生,田应仲致力于科研,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

回忆起在上海大学读研的日子,田应仲不由得感叹起来。他告诉记者,求学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导师——方明伦教授。他说:“方老师一直是我的榜样,虽然已经80岁高龄,还每天坚持到学校工作。在他的熏陶下,我对机器人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也是我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动力,我很感激他。”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伟大工程”系列示范党课

“知恩图报,饮水思源。”正是在上海大学读研期间受到了方明伦教授的影响,博士毕业后,田应仲选择了留在上海大学任教。“留在上海大学任教是因为对上海大学有很深的感情,同时自己也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不仅可以教书育人,还能够把自己的兴趣、工作和科研结合在一起”,田应仲说道。

从学生到老师,田应仲是和上海大学一同成长的。虽然身份发生了转变,但是他对科研的热忱、对理想的追求、对上海大学的热爱是不变的。

心怀理想 逐梦前行

“两弹一星的元老们是我的偶像。他们是科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工程师。这是我脑海中最光辉的形象,所以我从小就想当科学家、工程师”,田应仲向我们讲述他的理想时,眼神十分坚定。

正是因为心中有理想、有抱负,田应仲坚持投身科研,多年来研究成果不断。他先后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60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6项。2020年10月,田应仲、李龙团队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李正国教授团队等合作的柔性机器人最新研究成果在综合性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上发表。

带领课题组全体研究生参加机器人学术国际会议

科研的道路上从来就没有捷径。田应仲指出,做好科研首先需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其次就是要有钻研精神,脚踏实地。“人们往往容易忽略身边最熟悉、最细微的事情,而这些却常是值得钻研,很有可能找到创新之处的。”在他看来,科研要从专业知识抓起,平时要打好基础,从小处、从细微处着手,由小到大逐步推进。他告诉记者,他最新的研究成果其实就是从“齿轮”这个很小的点出发,从而找到了突破口。

严师益友 教书育人

田应仲注重科研,但教学对他来说同等重要。多年来,除了认真投入科研事业之外,田应仲在教学方面同样一丝不苟。自从2007年进入上海大学机自系工作以来,田应仲爱岗敬业、治学严谨,始终以高尚的师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教学成果显著。

在教学过程中,他所承担的本科生教学《机电一体化原理》课程,于2017年获得上海市精品课程称号,参与的《以机器人为载体的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教改项目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并荣获2019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深受学生和同行的好评。

2020年教师节“宝钢优秀教师奖”颁奖

谈及对学生的培养,田应仲始终强调需要从细节着手,注重学生的习惯养成。田应仲在学术上追求精益求精,甚至是公式表达、PPT两行之间的断句这些细节之处他也会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他表示,他不怕学生科研工作中犯错,因为学校和老师就是给学生提供试错平台与机会的,关键要能够从错误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这样在今后实际工作中可以少犯错、不犯错,避免付出更大的代价。采访中,田应仲自豪地告诉记者:“很多毕业的学生都会感谢我在校期间对他们严格要求,这让他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可以事半功倍”。

课题组的快乐时光

生活中的田应仲对学生关怀备至,始终与学生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他经常组织学生聚餐、举办各种休闲活动,“我会尽我所能,帮助学生,给他们提供最大的便利”,田应仲说。疫情期间,毕业生不能返校,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毕业,田应仲更是直接将实验所需的仪器邮寄到学生家里,让学生在家也能够完成实验。

用田应仲的话来说,“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言传身教”。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来,他一直希望通过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羽毛球集体活动

学以致用 科研抗“疫”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全国好像被按下了暂停键。田应仲主动请缨,临时组建了“高污染危险环境下智能消毒机器人”攻关小组,在不到20天的时间内研制出了可替代人工消毒作业的智能机器人。

“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无畏的奉献精神对我的影响很大”,田应仲说道,“当时就想着我们高校科研工作者也需要为国家、为社会出一份力。正好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要把科研成果应用到抗疫第一线’,团队讨论后认为消毒机器人是最能将我们专业特长与抗疫工作结合起来发挥重要作用的载体,于是就临时组建了攻关小组”。

杨浦中心医院住院部机器人消毒作业


第十人民医院急诊中心机器人消毒作业

在研制过程中,田应仲的团队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他告诉记者,当时条件有限,人、财、物都十分匮乏,连最基本的工具也没有。此外,为了减少室内感染病毒的风险,研发团队日以继夜,不畏严寒,坚持在室外通风较好的场地进行工作。采访中,他多次强调,消毒机器人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和外界力量的支持。他说:“很感谢校友为我们提供试验场地,以及学校科研处领导及时帮助我们联系生产器材的厂家,没有他们的帮助,消毒机器人不可能这么快就完成的。”

为了能让消毒机器人快速投入应用,田应仲还多次与医护人员进行交谈,主动送“机器人”到上海市内多所医院。田应仲秉承上海大学“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精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不畏艰险,用实际行动为攻坚疫情保驾护航,体现出了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

青年寄语

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学校和老师提供的平台,要敢于冒险,勇于尝试,主动思考和探索,思考的越深入就会发现越多的问题,从解决问题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其他技能。

记者手记

刚接到采访任务的时候还很紧张,想着田老师会不会很严肃。但是真正接触了之后才发现,田老师十分平易近人,整个采访过程很愉快。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学术中的田老师一丝不苟,追求精益求精;生活中的田老师为人友善,一点架子也没有。从田老师身上,我学到了青年人应该心怀理想,敢于拼搏,坚持不懈,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国家、为社会尽一份力。

栏目策划:上海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学生记者: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何颖俐

@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