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   |  校历   |  邮箱


于晓宇:育新时代“创客” 做双创教育耕耘者
                             ——访管理学院教授于晓宇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       文章发表日期:2020-6-29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大学创新创业研究中心主任

上海大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带头人

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创新创业与战略管理”团队负责人

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技术创新创业分会副理事长

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管理案例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神经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企业创新与产业政策专业委员会委员

先后入选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曙光学者、浦江人才、晨光学者等。

学术研究 敢为人先 以人为本

 

     自2010年加入上海大学以来,于晓宇带领团队进行了众多重要科研项目和智库研究,并于2017年成功推动上海大学建立国内首个神经创业学实验室。他在科研领域有着丰厚的知识和经验,始终不忘“以人为本”的信念和谦逊的初心,心系社会福利和运行效率,在教书育人方面研磨着科学的理念和方法。 

自2010年加入上海大学以来,于晓宇带领团队进行了众多重要科研项目和智库研究,并于2017年成功推动上海大学建立国内首个神经创业学实验室。他在科研领域有着丰厚的知识和经验,始终不忘“以人为本”的信念和谦逊的初心,心系社会福利和运行效率,在教书育人方面研磨着科学的理念和方法。

学术研究,敢为人先:前沿探索与丰硕的成果

 

传道授业解惑,必先有所积淀。于晓宇不仅在理论知识上有着丰厚的基础,在众多重量级项目中也勇于挑大梁、担重任,积累了大量前沿的技术和知识。

           

于晓宇之所以能够在学术研究及项目研发中取得突出成绩,这与他“敢为人先”的精神密不可分。他率先关注创新创业失败管理研究,先后主持四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弥补了创新创业领域的许多盲点,成为在该研究领域的先行者和专家。2017年,上海大学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于晓宇勇担重任,带领一支由20位教师组成的地方高水平大学重点创新团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神经创业学实验室(SHU Neuroentrepreneurship Lab),引领创新创业研究学者使用神经认知科学的方法探索创业研究前沿问题,为上海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变道超车的机会。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以人为本与谦逊的情怀

于晓宇对创新创业有着深刻的理解。创新创业不是字面意思那么简单。创新,不是一定要有一项科技专利;创业,也不是一定要去注册一家公司。创新创业,是要面对社会需求,采用一些新方法或者新技术,更高效地满足这些需求,并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和运行的效率。利润是创新创业的结果,是创新创业成功的“自然而然”,但绝非目的。 

           

在于晓宇看来,创新创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人为本,学会关心人。很多技术上的创新,如果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就有可能转变成对社会有害的事情。同时,在创新创业领域,也要有谦逊的态度和批判的精神,两者兼得很重要。你之所以能够批判,是因为你很谦逊;你之所以很谦逊,也是因为你有批判精神。但是现在部分从事科学研究的老师和学生,在这两者的整合上存在着极大的挑战。他们或者不敢挑战前沿的问题,缺少批判的精神;或者非常自负,对既有的经验和成果置之不理。另外,创新创业要把不同的点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东西。这就要求我们先学会接纳他人观点,能够面向实际需求,与不同的声音做交流。最后,这些创新创业想法还须依靠一套科学的方法体系才能真正落地。现在,上海大学各个学院都开设了大量的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他希望通过这些课程,能够让更多的同学更加体系化地看待创新创业。

播撒火种,耕耘育人:因材施教与科学的培养方法

不同的学生,其培养方式也应不同的。对于本科生,于晓宇团队开设了创业管理和创业导论两门课程。授课团队由12位老师以及企业家、创业投资者组成,并为班级中的七支队伍提供现金去实践创新创业活动。于晓宇认为课程中知识和案例的学习是基础,但是实战同样很重要。十周的课程学习和实战经验,并不是要求学生们在毕业后立刻创业,而是希望能够在他们的记忆里留下一个种子,能够为他们未来5到10年人生道路的选择产生一些影响。对于硕士研究生,于晓宇则希望他们能够把这种创新创业的精神融入到未来的工作中。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于晓宇也会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类似挑战杯创青春的比赛。这并不是为了获奖而参加比赛,而是希望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培养创新创业的思路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给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同学们一点建议

对于创新创业,于晓宇一直崇尚“理性创业”。“理性创业”有两层含义:大学生在没有足够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应该先关注行业,关注需求,继而积累从业经验,这是一种理性的方式;还有一种理性的方式,即目标很清楚,主要着眼于个人成长,而不是赚多少钱,这同样也是一种理性创业。

于晓宇在课堂内外接触了很多大一新生。“零零后”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也有批判的想法,但是韧劲不足,缺少打硬仗的能力,这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也许是一个“拦路虎”。对于年轻的同学,于晓宇的建议就是多干活多做事,不要给自己贴太多的标签,抛弃世俗的压力,轻装上阵,赢了最好,输了也没关系,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向前努力就好了。

                        

 


记者手记:

通过对于晓宇教授的采访,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一位学者对科研孜孜以求的精神,深刻领会到了一位师者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望。创新创业不是说一定要去申请一个专利、创办一家公司,而是应该面向需求和问题,从提高社会福利和运行效率的层面为“大家”服务。就像于教授说的那样,在新时代成长的我们应该有“以人为本”的情怀,保持谦逊的态度和批判的精神,学会接纳与整合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撕掉标签,卸下包袱,沉淀心思,保持一股艰苦奋斗的劲头和锐意进取的激情,勇往直前,遇见更好的自己!

栏目策划:上海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学生记者:郁珅菊 刘鑫鑫 邱可欣

选送:管理学院党委

 

@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