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教师周全
在科学研究领域
他是青年才俊
用时间书写对科研事业的热爱
在教育教学一线
他是良师益友
尽自己所能去支持和成就学生
十二载寒来暑往
他仍怀有归零再起步的热情与勇气
强烈的师德感召力与强劲的科研实力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
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
周全老师
科研育人、立德树人的故事。
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届“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青)”资助,次年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201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9年入选上海市青年优秀学术带头人。2020年,周全作为《浮力驱动湍流的结构和输运特性研究》研究项目的第一完成人,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履新程,以深厚基础开启上大时间
无处不在的力学,建构出无比精彩的世界。博士毕业的周全在机缘巧合下,来到上海大学,进入“湍流课题组”,开始了迄今十二年的工作生涯。已经获得“杰青”、“优青”、“青拔”等称号的他,抱持着踏踏实实做科研的态度,扎实耕耘在上海大学力学学科,对于他而言,一切宛如刚刚开始的样子。
周全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他的导师夏克青教授不仅在学术研究上给予他很多帮助,在生涯规划上也给了他十分必要的指引。周全说,他一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说的便是导师对他的学术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他们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仍然持续到现在。如今,他们依旧合作于各类学术研讨和科研活动之中。
人生最重要的选择题出现在2008年,博士毕业的周全,因其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的研究方向,经过特批,最终落户上海大学,进入力学所工作,开启了这位年轻学者加速前进的引擎。
强科研,以开拓思路谋求创新成果
从2008年进入上海大学,再到2012年破格晋升教授,短短四年,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博士毕业刚不久的他,在学术上取得了颇有成果的业绩。
湍流是流体运动的普遍形态,是流体力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本世纪工程领域存在的重要难题之一,如果解决不好湍流问题,国家重大装备制造将会陷入瓶颈。何为湍流?流线不再清楚可辨、水花四溅,既为湍流。飞机、船舶、汽车、火车周围的流动,叶轮机械内部的流动,烟囱、燃烧室、反应器和换热器中工质的运动,污染物的扩散,风能、水能和核能装置的内外流动,以及风、风沙、江河急流、云层翻卷、大气与海洋的大尺度运动,甚至星际气体云、太阳风中的地球尾迹等,无一不是湍流,对其研究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周全长期致力于湍流的前沿基础研究,在浮力驱动湍流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性的成果,包括:发现了振动热湍流的新机理,突破传统流体边界层限制传热的瓶颈,实现了湍流对流传热效率的大幅提升,为工程应用中增强传热散热开辟了新途径;实验证明了湍流“EA模型”的正确性,并以此为基础获得了热湍流时空关联的基本规律和湍流噪声产生机制的基本认识,为潜艇降噪等重大装备研制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实验发现了热湍流大尺度环流结构的一个新的运动模式,为理解大气和海洋环流等自然界中大尺度流动结构的动力学过程及输运提供了关键支撑。
担使命,以科学精神引领学生发展
周全作为上海大学流体力学的学科带头人,不仅在学术研究上不断追求创新突破,也在为培养年轻教师的学科思维不断贡献着自身的力量与智慧。他说,钱伟长校长是上海大学力学学科的奠基人,已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典范。而今,我们要勇敢接过老校长在本学科领域的旗帜,既要传承他的学术思想,更要学会他对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关怀与爱护。
这一切并不只是口号而已。2014年冬,流体力学领域最著名的“流体力学峰会”在美国召开,这对所有流体力学科研人员来说都是十分宝贵的机会,对于周全亦然。可是,周全除了是力学所的教授,同时也担任任课老师的工作,如果参加峰会,可能会耽误将近一周的本科生教学工作,但如果不去,则会失去这一次同国外学者交流的机会。周全每每回忆至此,都会说,大学之所以是大学,是因为它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学生在大学学习知识、学会做人,而我正是一名大学老师。周全放弃了那次参加峰会的机会,因为在他心目中,学生是第一位的,老师只有将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无愧于大学老师的身份。
“学生,是老师的第二张名片。”只有当老师与学生共同进步,这张名片才会更加光彩夺目。至今,周全老师已经为学校和社会培育出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他的硕士生李春梅获上海市优秀硕士毕业生和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硕士生蒋林峰获“国家奖学金”并进入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博士生张义招获得“国家奖学金”的荣誉……一个个鲜明的事例展现出周全老师心系学生、不忘教师初心的品格,他始终坚持“科研育人”和“立德树人”两手抓的教学风格,除了贡献出十分丰沛的教学成果外,更用热爱、细致,关注着学生的成长成才,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为师者的执着坚守和作为一名党员努力为国家建设奋斗的使命与担当。
十二载寒来暑往,周全用热诚和专注贯穿整个科研和教学过程,取得了在国际力学领域重要的影响力,在服务国家、社会方面贡献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周全老师一直说,年轻人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积累。39岁能获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而39岁的年纪相较于力学学科的前辈们仍十分稚嫩。十二年为一纪,之后又是另一纪的开始,或许对于他来说,一切只是刚刚开始……
扬帆远航,矢志探索
平凡之路亦能走出别样风景
不虚度光阴 不辜负年华
保持热爱,坚定信念
周全老师的经历
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矢志科研、关爱学生
为新时代优秀青年教师形象增添了
创新内涵与鲜活注脚
选送: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
编辑:汤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