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   |  校历   |  邮箱


邵炳军及上海大学诗礼文化研究团队:莫使青春空岁月,愿崇诗礼倍光华
                                                            ——走近邵炳军教授及上海大学诗礼文化研究团队

来源:  党委教师工作部           文章发表日期:2020-5-27

满头白发却精神抖擞、声音洪亮,几步之内必能听到爽朗的笑声、铿锵的话语,这是笔者见到邵炳军教授时的第一印象。邵老师生于甘肃省通渭县,在他身上能感受到浓郁的西北气质。他爽朗宽厚、热情真诚,待人接物不拘俗套。

邵炳军,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6),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016),二级教授(2016),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提名(2018);现为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基地”主任,上海大学诗礼文化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诗礼文化研究》主编,《诗经研究丛刊》编委,兼任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研究先秦两汉文学与诗礼文化。自1982年1月入职高校以来,共主持在研或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诗经》与礼制研究”等各类科研项目17项,发表学术论文130篇,出版学术著作13部。

邵老师首先介绍了他所带领的诗礼文化研究团队的基本情况。该支队伍源于1978年设立原复旦大学分校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2005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上海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2016年更名为上海大学诗礼文化研究中心;2018年,整合校内外文史哲学科相关资源,扩建为上海大学诗礼文化研究院,并与国务院参事室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河南省文学艺术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政府上海研究院合作共建,在全国尚属首例。同年年底获批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基地,实现校内同类教育部基地“零突破”。

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基地揭牌

上海大学诗礼文化研究院是全国唯一的以“诗礼文化”为研究内容的校级教学与科研机构。它依托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与博士后流动站,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及博士后培养资格,具有非常系统的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体系。

截至目前,诗礼文化研究团队现共有专职研究人员34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8人,讲师9人,涵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博物馆学、考古学、敦煌学、中国哲学及英国语言文学、法国语言文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同时,从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台湾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及美国伊利诺伊州州立大学、加拿大麦基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海内外科研院所聘请了23位兼职研究人员,分别担任团队学术顾问、首席专家、学术委员会成员、学术辑刊编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子课题负责人等具体工作。

自2015年以来,团队成员陆续拿下10项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占全校同期该项目总数28项的36%;共发表学术论文169篇,其中,CSSCI核心期刊及A&HCI期刊89篇;获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1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与科研成果奖13项。

邵炳军教授认为,“诗礼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古往今来,其“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基本功能没有改变。这是诗礼研究团队和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出发点和意义所在。

在提到团队构建理念时,邵炳军教授说:“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首先应做到具备科学合理的的团队结构,扎实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核心,全面的综合素质和老中青成员的梯队组合是主体,同时应该打破学科、部门、地域的限制,才能实现团队优势最大化。”

童童彼芳桂,蔼蔼生广内

诗礼文化研究团队非常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2013年,邵炳军教授从董乃斌先生手中接过接力棒,担任上海大学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他有意识地组织、挖掘、动员青年教师一起申报选题,在古代文学学科形成了“一人报项目,全体来参与”的团队意识。在长期的打磨和历练下,先后涌现出姚蓉、黄景春、杨秀礼、梁奇等优秀青年教师骨干。

姚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现为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基地”常务副主任,上海大学诗礼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兼任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

2017年国家社科规划办征集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选题时,姚蓉老师认为自己资历尚浅,没有参与申报,邵炳军教授就鼓励她积极申报,不仅提供了当年自己的申报材料以供借鉴,还对选题申报表进行逐字逐句的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最终,选题于当年成功入围并最终拿下重大项目。

目前,在诗礼文化研究和推广工作中,姚蓉教授担任基地常务副主任,负责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申报与建设的主要任务,为本科生开设多门线上与线下吟诵课程,培养学生社团举办了多场吟诵活动和吟诵讲座,主持数场“中华古诗文吟诵工作坊”,是团队中名副其实的“铿锵玫瑰”。古代文学的每一位青年教师,都像姚蓉教授一样感受过团队的激励和推动,并获得了持续地培养。

芳草列成行,嘉树纷如积

团队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为引进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尹楚兵教授、江苏省333人才工程领军人才曹辛华教授,邵老师以诚意打动了两位老师,让他们欣然加盟上海大学。

尹楚兵,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现为上海大学诗礼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诗礼文化研究》主编,兼任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等职。

尹楚兵教授加入团队后,以其扎实的文献功底成为诗礼文化研究院的科研主力,参与了“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基地多项科学研究。2019年,尹老师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获得立项,接续团队科研佳话。

高树莽交叉,密竹森横纵

学科交叉与融合是团队能够壮大并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诗礼文化研究团队是一支跨学科组建的队伍,囊括了曾军、宁镇疆、陈菊霞、朱承和赵彦春等多学科领域的高素质科研专家。

曾军,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现为上海大学科研管理部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批评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文艺学学科带头人,《上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国际学术期刊中文季刊《批评理论》主编,英文半年刊Critical Theory主编。

团队充分发挥曾军教授对汉文化的海外影响力研究优势,使“中华古诗文海外传播”这项工作取得了国内少有的研究成果。曾军教授先后担任了第二届诗词学与诗礼文化研究国际论坛、“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基地揭牌仪式、建设推进会等多场大型学术研讨的主持,为团队谋助力、添活力、涨动力做出积极贡献。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礼文化研究院的跨学科组队理念,使各类学术资源构筑起广阔的学术平台,平台又聚类多学科人才,学研互动,实现了长远发展。

指授文儒略,飞腾化育功

诗礼文化研究团队是一支朝气蓬勃、向上进取的团队。自2016年以来,团队中的各位教授前后邀请42位(人次)国内外著名专家讲学,举办和参与的大小论坛不计其数,不仅为平台建设夯实了根基,更是有效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

“磨刀不误砍柴工”,重大项目的开展过程中,邵老师关注着全国性学科平台的建设时机。2018年5月14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印发《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邵老师从官网上获知后,马上启动“中华古典诗词吟诵、创作与诗礼文化”传承基地申报部署。正是由于他和团队的主动出击、抢抓机遇,且具备着眼全局的前期积累和陆续拿到的五项重大项目的学术优势,故而能在当年成功入选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并成功获批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诗礼文化研究团队是一支勇担使命、立德树人的团队。团队开设了《中华古典诗词吟诵》线上课程以传播诗词文化;举办“古典诗词吟诵大会”以提高学生诗词吟诵与创作水平;成立上海大学锵鸣吟诵社和溯园诗词社负责诗词吟诵和创作。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诗词,学研并进。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团队以吟诵教学为师生传送艺术资源,上报的“吟《溱洧》,祓时疫 ——吟诵伴你抗击疫情”推文得到上海市教委官方微信“教师博雅”、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微信“上海艺教”的推送。

“我们培养研究生不仅仅是专门培养专家、学者,而应该培养适应社会各行各业工作需要的高级人才。”以邵炳军教授为代表的团队教授,坚持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授课,尤其重视本科生教学。近五年来,邵教授为本科生开设4门课程,每学年平均授课时数达110课时之上;同时,共指导硕士生10人,博士生18人,博士后5人,打造一门“《诗经》与传统文化”本科生通识课程。

关于教学,团队秉承的理念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应该直接递干粮而是给他们一把猎枪。老师们注重引导学生研读大量文献,注重训练学生的基本功,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在授课时,总是设身处地地想学生最希望从老师身上学到什么。我认为一个学生并不想急于让老师给出一个现成的答案,他最需要从老师身上学习治学的理念和方法。”邵炳军教授说道。截至目前,团队已诞生了多项思政优秀教学案例、教学成果奖、优秀精品课程成果,走在了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最前列。

谈及育人,邵老师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不仅仅是单向的传道解惑。诗礼文化研究团队的各位老师都有每周召开读书交流会的传统,每一节课、每一次答疑、面谈,都是在践行亦师亦友、仁爱和谐的师生关系。诗礼文化研究团队师生同台探讨、讲课、交流、吟诵的场面已成为上大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采访在邵炳军教授爽朗的笑语声中结束,我们相信诗礼文化研究团队的教学之路、科研之路、传统文化传播之路将风景无限并硕果累累。

“溯园”有诗,“锵鸣”琳琅

潜心诗礼,以诗颂礼

以礼化人,春风化雨,惠及学林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好老师的形象

在言传身教中树立起来

栏目策划:上海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学生记者:陈文玲

选送:文学院党委

@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