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   |  校历   |  邮箱


徐韬:不忘初心十五载,助力中法交流与合作

                                    ——专访中欧工程技术学院教师徐韬

来源: 党委教师工作部       文章发表日期:2020-5-9

今年是中法建交56周年。长期以来,中法关系在世界大国关系中具有独特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建交56年来,中法两国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发展,在各个领域开花结果。作为中法合作办学及工程师教育的典范,创办于2005年的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十几年来培养了大量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见证了中法两国合作关系的良好发展和不断升级。期间有很多学者由最开始作为中法交流的受益者,到现在成为中法高等教育与科研合作的推动者、建设者,实现了个人与学校发展、国际交流的共振。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主管外事的徐韬老师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代表。

笃信力行、慎思明辨

夫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时间追溯到2001年,彼时的徐韬在上海大学刚刚开启他的学业生涯。或许没想到,十八年后他还依旧在这个地方耕耘奋斗。“我本科学习期间从未想过要出国,机缘巧合,上海大学的对外交流平台为我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在2004年完成了本科学习后,徐韬参加了上海大学与法国里尔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赴法深造。他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微电子与纳米技术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并留所继续从事博士后工作。2011年,徐韬回到培养他的上海大学。而今,他作为中欧工程技术学院副院长,推动着中欧国际硕士项目的建设和中法科研合作的开展。

徐韬从一名上海大学学生到法国科研人员,再到上海大学国际化战略的推动者,他的人生蓝图并没有一开始就宏章巨制、细凿详定,而是在每一个关键时刻的身份转换中都全力以赴。在法国读博阶段,他可以在封闭的地下室连续几周像大海捞针一般开展纳米结构表征;回到上海, 为了兼顾科研工作,他几乎每天都在延长校区的实验室与宝山的办公室之间往返;每个寒暑假,他几乎都在国外开展合作研究工作。承担着教学、科研、外事等多重任务,徐韬只能争分夺秒,以200%的精力应对。

徐韬在实验室

从学者到推动者

当谈及中外教育的最大不同时,徐韬结合自身经历指出:法国学生在选择专业、职业时更重视“兴趣导向”,将学习兴趣与职业规划紧密结合,这是国外培养体系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对于“外国学生更具有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这类观点,徐韬认为:“外国学生从小接受的批判思维训练较多,而我们中国学生缺少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与文化背景和传统培养模式有关,但决不能说我们中国学生就不具备这种能力。”

提及当初在法国学习的体验与感受,徐韬概况为“语言能力、专业水平、平等交流”。这是他的切身体会,也是他对中欧工程技术学院每年150多名赴法继续深造的学生们提出的基本要求。他强调,要想融入法国的学习环境,必须要跨过语言能力这道基本的门槛;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则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为了提升自身话语权,更好地发出中国声音,推动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则须以平等的姿态与之对话,必须强练内功,打铁还需自身硬。

从异乡游子到骨干教师,徐韬以优异的成绩,实现了身份的转化。如今,他除了承担专业学科的研究项目、主讲3门本科生专业课、履行中欧工程技术学院副院长职责外,还是上海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科技届领域的参政党,汇集了高校的高级知识分子,为学校、社会、政府建言献策。被问起加入九三学社的动机时,他说:“在外学习多年,既感受到中外文化的差异和碰撞,也感受到组织的支撑和力量,由此受前辈的提携,我加入了九三学社。”

15年前,上海大学为徐韬搭建了通往法国学习深造的桥梁;15年后,他已然立足上海大学,成为中法高等教育和科研合作的推动者。

从见证者到建设者

徐韬对培养他的上海大学寄予了很多感情和希冀。他说:“上海是座国际化的大都市,我也希望我们上海大学未来的国际影响力能和这座城市一样,举世瞩目。”

“我是15年前出国的,那时候上海大学的知名度、国际排名和影响力都远不如现在。如今,我们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不管是交流或谈判,都更有底气,这也是学校发展的见证之一。”徐韬将这些归功于国内这些年的飞速发展,“中欧工程技术学院早年出国的学生大多会留在法国工作,但这几年来我们发现一个趋势,就是留在法国工作的学生越来越少了,并不是说他们在法国找不到工作,而是国内机会更好了,国内的平台可以实现自身价值的更大化,做出更好的成绩。”也正因为此,彼时在法国高等电子与数字工程师学院担任助理教授的徐韬老师,回国成为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的一名专业教师。

法国高等电子与数学工程师学院客座教授受聘仪式

从赴法留学到回国建设,徐韬一路见证着上海大学的发展、中国教育体系的日益完善和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渐提升。上海大学一直以来都将对外合作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为学生提供多样的交流合作项目。截至2019年5月,学校已与53个国家和地区的206所大学和机构签署校际合作协议,在校内建有4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而中欧工程技术学院正是其中一所。中欧工程技术学院是由上海大学与法国技术大学集团联合创办,参照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建立起来的国际化工程师学院。中欧工程技术学院的建立,为中国学生提供了接受法国精英教育的平台。

“最早、最大”,徐韬用两个“最”来形容中欧工程技术学院。2005年开始招生的中欧工程技术学院是国内最早的中法工程类合作办学机构之一,在校生规模1000人以上,每年赴法深造的学生在本年级中占比60%以上,同时学院每年招收130余名法国学生来华交流学习。“最大、最早,我们已经做到了,下一步我们希望做到'最强'!” 徐韬透露,中欧工程技术学院下一个五年的核心工作是取得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认证,这是中欧工程技术学院正式接轨国际化标准的战略目标。

“引进来,承接住,建设好,引进法方工程师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工程技术人才。” 徐韬介绍中欧工程技术学院的培养目标时说, “只是培养人才然后送出去是不够的。对标法国CTI工程认证,实现'全程本地化'才是中欧工程技术学院的最终目标。”“让我们自己培养的学生,在国内也可以获得法国的硕士/工程师学位”。

在大环境造就的时代机遇下,徐韬和他的同事们挥斥方遒,如火如荼地规划着中欧工程技术学院的发展,思索着如何助力上海大学的学科建设。

双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中法两国的交流合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徐韬抓住时代赋予的新契机,立足于上海大学,在中欧工程技术学院这个致力于促进中法两国交流与合作的良好平台上,正以工科人特有的“匠人之心”,服务上海大学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与学校、学院一起,搭建中法高等教育的沟通之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寄语青年

鲁迅先生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记者手记

很荣幸有这个机会采访到徐韬老师。徐韬老师的干练、远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学生的殷殷关切,对中欧学院的通盘筹划,在徐韬老师身上集中体现着教师、科研人和管理者三重特质。“兴趣与规划相结合,全力以赴完成。”通过这样一套方法论,我体验到除了学术上的知识,徐韬老师更多是言传身教,传递着笃信力行、慎思明辨的精神。同时,通过徐韬老师,我更看到了中欧学院这块品牌,看到了上海大学在全面推进全球高水平科研院校的建设上的努力。通过国际化接轨,上海大学不断完善、提高着学科体系建设,为中国建设培育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栏目策划:上海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学生记者:凌梦怡 陈昭琳

选送:中欧学院直属党总支

@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