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   |  校历   |  邮箱


贯彻人才强校战略,探索师资队伍建设新突破

创建日期 2008/11/20  张雪剑   浏览次数   返回

人事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我校建设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进一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要求,切实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深化和完善教师岗位聘任制度,优化引进和录用工作程序,扎实作好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一、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做好人才招聘宣传和落实工作

按照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认真把握院(系)发展需要,明确不同学科对人才需求情况,制定年度人才招聘计划。积极拓展引进途径,加大人才引进宣传力度。参加多场国内外人才现场招聘会,一方面大力宣传上海大学,另一方面积极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来我校工作。同时,利用中国教育在线、上海大学校园网等网络形式扩大我校影响,收集应聘简历,及时把简历转交有关学院和部门。发挥学院(系)在引进人才工作中的作用,会同院系领导,抓好应聘人员的审核与落实工作,对其中有潜力的青年人才加强跟踪与督办。

充分利用海外的校友资源,协助学校引进人才,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实行上大"自强教授"计划,聘任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人才成为我校的自强教授,加强我校科研教学力量。围绕学科发展要求,加强兼职教授的引进,对提出的人选与相关专业领域进行跟踪落实,使得我校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方面有新的途径。

二、围绕学科和学术团队建设,完善骨干教师引进程序

切实落实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来引领人才引进工作的指导方针,要求各学院、部门制定学科方向发展规划图,明确优先或重点建设的学科方向,并列出每一方向的梯队成员,明确成员在梯队中的工作岗位,如学科方向带头人岗位、方向梯队骨干岗位、方向梯队成员岗位等。对拟引进人员在审批环节上从严把关,必须先进入学科方向发展规划图,明确其在学科方向梯队中的位置,做到一人一岗,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对暂时不能进入学科方向发展规划图或在学科方向梯队中属于非核心岗位的人员,学校严格限制其引进和录用。将引进教师放入某一个学科梯队或学术团队,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增强该学科梯队或学术团队的队伍力量,使每一位引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和我校原有的科研基础相融合,进入到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从而得到更好更快的培养、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各学院进一步凝练了学科队伍,整合了师资力量,调整了师资结构,使得学科建设进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方向。

三、构建和谐校园,建设人才队伍支持体系

为吸引和稳住人才,学校积极利用与创造支持条件,为人才成长提供工作条件、实验条件、生活条件。切实落实青年教师科研启动项目。学校从培养青年教师和构建和谐校园的大局出发,统筹兼顾,对新引进的青年博士教师提供人均2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积极组织青年教师争取 "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骨干青年教师科研启动专项基金",并进行了11的科研经费配套,形成科研经费"全覆盖"的局面。

利用国家留学基金资助项目和青年骨干教师研修项目等,每年选派数十位青年教师走出国门,通过进修、考察和培训等形式,积极拓展与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的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参与到国际科学研究,了解前沿动态,掌握前沿技术,融入相关学科的研究主流。

积极鼓励前来应聘而暂未获得显著研究成果的博士生先进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两年。明确发文制定优惠政策,强调在站博士后享受与其他新进青年教师同等待遇,鼓励其排除干扰,集中时间和精力,潜心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尽快做出更好更多的科研成果。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落到实处,注重加强处内各科室工作衔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环节,不断优化办事流程。着力加强信息系统管理,积极引入SA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提升人事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人性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人事处与各学院部门的交流协作,不断理顺工作关系,使工作接口更加严密,缩短人才引进周期。与此同时,进一步拓展人才引进的柔性渠道,为吸引各类人才来校工作开辟绿色通道。努力改善教师的住房、生活条件,解决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今年以来,安排引进录用人员入住教师公寓251人次,办理引进人员购房补贴427人次。安排学科带头人家属工作6人次,解决骨干教师夫妻两地分居13人次。

总之,经过几年不懈努力,我校人才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学历结构趋于优化。在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校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不断优化,高学历教师所占比例不断扩大,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逐年上升。目前我校师资队伍中博士1034人,硕士905人,分别占教师总数的41%和36%。截至200810月底我校今年新进人员380人,其中博士学历人员174人(留学回国人员23人),硕士学历人员165人,二者占新进人员的89%。职称结构得到改善。截至200810月底,我校专业技术人员3670人,占总人数比例为68%,专职教师有2550人,占总人数比例为47%。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200810月底,我校35岁以下教师873人,3645919人,4655502人,55岁以上257人,分别占总人数的34%,36%,20%和10%。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近年来共引进两院院士3人,现有师资队伍中院士的数量达到了10人;入选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三个层次(长江学者、高校青年教师奖、优秀青年教师资助)的青年教师共有30余人(其中:长江学者3人);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教育部跨世纪和新世纪人才工程5人。教学科研骨干大量涌现。近年来,我校教师获上海市启明星计划、曙光计划50余人;上海市领军人才5人,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16人;上海市教学名师10人。2007年我校申报并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6项。2008年又入选上海高校"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岗位4人,其中校内教师1人,海外直接应聘者3人。

今后,人事处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校人才工作,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内涵建设"这一实践载体,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学校人才人事工作的抓手,抓两端,带中间,为办成一流的研究性大学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